张倩的 AI 投资逻辑:为什么 AI Key 成不了下一个字节?

日期:2025-09-09 14:40:22 / 人气:6


当天际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倩在视频号里随手展示投资项目 “未来智能 AI 耳机” 并意外带火这款产品时,她或许没想到,这种 “反共识” 的硬件投资案例,恰成了评判当下 AI 硬件乱象的最佳标尺。一边是 AI Key 这类 iPhone 外接配件 7 小时售罄的 “虚假繁荣”,一边是张倩们对 “真需求、强团队、高壁垒” 的坚守 —— 在这位投出字节跳动、小米的投资人眼中,AI 硬件的风口里,藏着太多看似热闹却缺乏内核的 “伪创新”,而真正的 “下一个字节”,绝不会是给旧设备插个新配件那么简单。

一、AI 硬件的 “冰火两重天”:张倩的 “反共识” 与市场的 “跟风潮”

张倩的投资生涯里,从不缺对 “非主流” 硬件的押注。2022 年,当 100 多家机构拒绝投资 “未来智能 AI 耳机” 时,她力排众议独家领投 —— 理由很简单:这款产品切中了 “AI + 移动办公” 的刚性需求,且团队同时掌握软件算法、硬件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复合能力。如今,这款耳机占据国内同类产品 70% 市场份额,印证了她的判断。
反观当下走红的 AI Key,却完全符合张倩眼中 “不值得投” 的三大特征:

(一)需求伪刚需:填补的是 “系统漏洞”,而非 “用户痛点”

AI Key 的核心功能是 “跨应用语音控制”,本质是为了绕过 iOS 系统对第三方应用的权限限制。但张倩在多次访谈中强调:“好的产品要解决用户的真需求,而不是技术的假难题。” 对普通用户而言,Siri + 快捷指令已能覆盖 80% 的语音控制场景;对专业用户,苹果即将推出的 “Apple Intelligence 开发者套件”,很可能直接开放应用间控制权限 —— 届时,AI Key 赖以生存的 “系统漏洞” 将不复存在。
这种 “为技术而技术” 的伪需求,恰是张倩早年拒绝上百家 AI 视觉公司的原因。2015 年 AI 浪潮中,很多公司标榜 “深度学习算法领先”,却回答不了 “谁来买单、用在哪” 的问题,最终大多倒闭。而张倩当时押注的字节跳动,看似是 “媒体公司”,实则用 AI 解决了 “内容分发效率” 的真痛点 —— 这才是 “刚需” 的本质。

(二)团队缺壁垒:拼凑的是 “功能模块”,而非 “复合能力”

张倩评价创业团队时,最看重 “技术、产品、供应链的三位一体”。未来智能的团队既有谷歌算法工程师,也有华为硬件专家,还有富士康出身的供应链负责人;而 AI Key 的研发团队,从公开信息看,以软件工程师为主,缺乏硬件设计、品控和供应链管理的经验 —— 这恰是 Humane Ai Pin、Rabbit R1 翻车的核心原因。
张倩在投资 Dify 时曾说:“高中辍学的张路宇能成功,不是因为技术多牛,而是他能凝聚团队干十几年,把软件、算法、商业化拧成一股绳。” 反观 AI 硬件创业圈,很多团队是 “临时拼凑”:找外包做硬件设计,买现成的 AI 模型,再贴牌生产 —— 这样的团队既无法应对供应链风险,也难以持续迭代产品,注定是 “昙花一现”。

(三)模式无壁垒:依赖的是 “流量噱头”,而非 “生态沉淀”

张倩投资字节跳动的关键判断是:“它不是做 APP,而是建 AI 驱动的内容生态。” 而 AI Key 这类产品,本质是 “单点功能配件”,既无法积累用户数据(所有操作依赖 iPhone 系统),也无法形成生态闭环(功能可被系统更新轻易替代)。
这种 “无生态” 的模式,与张倩警惕的 “通用 AI 工具” 陷阱如出一辙。她曾明确表示:“垂直赛道的 AI 产品比通用工具更有价值,因为能沉淀行业数据,形成壁垒。” 比如天际投资的 AI 医疗影像公司,通过积累千万级病例数据,算法准确率远超通用模型;而 AI Key 既没有专属数据,也没有行业场景,很容易被大厂的原生功能取代。

二、张倩的 “AI 硬件投资铁三角”:从 “反共识” 到 “真价值”

在张倩的投资框架里,真正值得投的 AI 硬件,必须满足 “刚需、壁垒、生态” 三大标准 —— 这也是她从字节跳动、小米、未来智能等案例中提炼出的 “铁三角” 逻辑。

(一)第一角:抓刚需 —— 从 “锦上添花” 到 “雪中送炭”

张倩在海南带娃时召开的那场 “决定不投大模型” 的会议,核心结论就是:“找不到明确商业模式的技术,再热也不碰。” 对 AI 硬件而言,“刚需” 的判断标准有两个:
  1. 不可替代性:手机、电脑无法满足的需求。比如未来智能 AI 耳机,针对商务人士 “开车时回复邮件、开会时实时转写” 的需求,解放了双手和视觉,这是手机无法实现的;
  1. 高频强依赖:用户每天必须使用的场景。比如天际投资的 AI 健身镜,针对家庭健身 “缺教练、难坚持” 的痛点,通过 AI 实时纠正动作,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 40 分钟,远高于普通智能硬件。
而 AI Key 这类产品,既不是 “不可替代”(手机原生功能可覆盖),也不是 “高频依赖”(用户不会每天都需要 “跨应用控制”),自然难以进入张倩的投资清单。

(二)第二角:建壁垒 —— 从 “单点功能” 到 “复合能力”

张倩在评价 Dify 团队时说:“他们能把算法、产品、运营拧成一股绳,这才是别人学不会的壁垒。” 对 AI 硬件而言,壁垒体现在三个层面:
  • 技术壁垒:自研核心算法,而非依赖开源模型。比如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,能实现精准的手部动作,这是同行短期内无法复制的;
  • 供应链壁垒:深度绑定上下游资源,控制成本与品控。比如小米的智能手环,通过与富士康合作定制生产线,将成本压到百元以内,同时保证良率 99% 以上;
  • 数据壁垒:积累专属用户数据,形成 “数据 - 算法 - 体验” 的正循环。比如 Google Pixel 的 AI 拍照功能,通过分析上亿张照片数据,优化夜景拍摄算法,体验远超其他安卓手机。
反观 AI Key,技术上依赖公开的语音识别 API,硬件上找代工厂贴牌,数据上无任何积累 —— 这样的产品没有任何壁垒,很容易被跟风者复制。

(三)第三角:筑生态 —— 从 “独立配件” 到 “场景闭环”

张倩最看重的 “反共识” 投资,往往是能构建生态的项目。字节跳动用 AI 推荐算法连接 “内容生产者 - 平台 - 用户”,形成内容生态;小米用 AIoT 连接 “手机 - 家电 - 可穿戴设备”,形成硬件生态。真正有价值的 AI 硬件,必然是生态的 “节点”,而非孤立的 “配件”。
比如天际投资的 “AI 工业传感器”,通过采集工厂设备数据,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,为企业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 ——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传感器,而是工业 AI 生态的核心数据入口;再比如苹果的 Vision Pro,通过 “空间计算 + AI 交互”,连接 “办公 - 娱乐 - 社交” 场景,构建起全新的 AR 生态。
而 AI Key 既不接入任何生态,也不开放任何接口,只是一个 “一次性” 的功能配件 —— 这与张倩眼中 “生态型硬件” 的标准相去甚远。

三、AI 硬件的 “下一个字节” 在哪里?张倩的三大投资方向

在张倩的视频号和访谈中,多次透露出她看好的 AI 硬件赛道 —— 这些方向既符合 “铁三角” 逻辑,也避开了 “伪创新” 的陷阱。

(一)垂直行业 AI 硬件:从 “通用工具” 到 “行业解决方案”

张倩明确表示:“垂直赛道的 AI 硬件比通用工具更有价值。” 因为行业场景有明确的需求、付费能力强,且能沉淀专属数据,形成壁垒。比如:
  • 医疗领域:AI 超声仪,针对基层医院 “缺医生” 的痛点,通过 AI 自动识别病灶,准确率达 95% 以上,价格仅为传统超声仪的 1/3;
  • 农业领域:AI 植保无人机,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病虫害,精准喷洒农药,减少 80% 的农药使用量,同时提高作物产量;
  • 物流领域:AI 分拣机器人,通过 3D 视觉识别包裹,分拣效率是人工的 5 倍,误差率低于 0.1%。
这些产品不是 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能解决行业 “卡脖子” 问题的 “必需品”,且能构建起 “硬件 - 数据 - 服务” 的生态闭环 —— 这正是张倩眼中的 “潜力股”。

(二)端侧 AI 硬件:从 “云端依赖” 到 “本地智能”

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,端侧 AI 能力越来越强 —— 张倩在投资金山云时就判断:“未来的智能,必然是‘云端协同 + 端侧自主’。” 端侧 AI 硬件不需要依赖网络,响应速度更快、隐私性更好,是未来的重要方向。
比如天际投资的 “AI 翻译耳机”,通过端侧大模型实现实时翻译,无需联网,延迟低于 0.5 秒,支持 30 种语言;再比如 “AI 安防摄像头”,在本地实现人脸检测、行为识别,不会泄露隐私,且在断网时仍能正常工作。
张倩认为:“端侧 AI 硬件的核心是‘算力与功耗的平衡’,谁能做出‘小体积、低功耗、高性能’的产品,谁就能占据先机。” 这与苹果发布的 “FastVLM” 端侧模型思路不谋而合 ——AI Key 这类依赖云端的产品,在端侧智能面前毫无竞争力。

(三)人机交互创新硬件:从 “触控屏” 到 “自然交互”

张倩投资未来智能 AI 耳机的核心逻辑之一,是 “交互方式的创新”—— 摆脱触控屏的束缚,用语音、手势、眼神等自然方式与设备交互。这是 AI 硬件的 “下一代战场”。
比如:
  • AI 手势控制器:通过摄像头识别手部动作,控制电脑、电视等设备,无需接触,适合厨房、医院等场景;
  • AI 眼动追踪仪:通过追踪眼球运动,实现 “眼神打字、眼神控制”,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交互方式;
  • AI 骨传导耳机:通过骨传导传递声音,无需塞入耳道,同时能识别喉部振动,实现 “无声语音控制”,适合运动、驾驶场景。
这些产品不是简单的 “功能叠加”,而是重新定义了 “人机交互” 的方式 —— 就像 iPhone 重新定义了 “触控交互” 一样,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时代的 “入口级” 硬件。

四、结语:AI 硬件的 “泡沫” 与 “真金”

当 AI Key 们靠着 “iPhone 配件” 的噱头赚快钱时,张倩们正在默默布局那些 “看起来不热闹,却有真价值” 的 AI 硬件赛道。她在视频里说:“AI 时代的投资,最怕的就是‘跟风’—— 大家都抢的项目,往往是泡沫;而那些没人看好的‘反共识’项目,才可能是真金。”
AI 硬件的 “下一个字节”,绝不会是给旧设备插个新配件那么简单。它必须是能解决真需求、有核心壁垒、能构建生态的创新 —— 就像字节跳动用 AI 重构内容分发,小米用 AIoT 重构硬件生态一样。而张倩的投资逻辑,恰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:远离 “伪创新” 的泡沫,聚焦 “真价值” 的核心,才能在 AI 硬件的浪潮中抓住真正的机会。
对创业者而言,与其在 “iPhone 配件” 的红海里内卷,不如沉下心来思考:我的产品能解决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痛点?我的团队有什么别人学不会的能力?我的产品能成为哪个生态的核心节点?对用户而言,面对层出不穷的 AI 硬件,不妨多问一句:它是 “雪中送炭”,还是 “锦上添花”?它是 “昙花一现”,还是 “长期价值”?
毕竟,真正的创新,从来不是蹭热点的噱头,而是改变世界的勇气 —— 这正是张倩能投出字节跳动、小米的核心原因,也是 AI 硬件能诞生 “下一个字节” 的关键所在。

作者: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© 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