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失去的30年”下日本餐企的启示与中国餐饮的借鉴

日期:2025-10-31 09:43:41 / 人气:8



在中国本土餐饮陷入价格内卷和增长放缓之际,日本的两家回转寿司店——寿司郎和滨寿司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,不仅人气高,还在资本市场成绩斐然。它们的成功以及日本餐企在“失去的30年”中的发展历程,为中国餐饮带来了诸多启示。

一、回转寿司:运营高效的代表

(一)中国市场受欢迎的原因

寿司郎在国内客单价约120块,滨寿司约80块,尽管国内餐饮大环境消费降级,但它们成为商场排队王。一方面,寿司品类传统上给用户高价值印象,门店娱乐属性强,适合家庭聚会等;另一方面,在2024年年初商场人流下降、用户钱包缩窄时,其性价比特点凸显。寿司郎在国内平时翻台率约6,高峰期可达10 - 15,回本周期短,而海底捞等翻台率相对较低。

(二)日本回转寿司的发展与成本控制

在日本,回转寿司发展历经多个阶段,从价格透明化到回转模式普及,再到如今4.0版本,通过技术和娱乐性提升价值感和效率。如自动结账系统、鲜度管理系统、触摸屏点单、特级轨道、RFID单品管理等,降低了损耗率,提高了运营效率。日本回转寿司毛利率约55%,原材料成本占40% - 50%,人力成本占25% - 30%,在中国因工资水平低和客单价高,盈利能力更强。其通过不断迭代技术,将损耗率从早期的13%左右降至1%左右,实现了高效运营。

(三)与其他餐饮品类的差异

回转寿司把生产制造前置化,将服务与零售的不确定性用制造业角度重新处理,是不断把标准化东西送到消费者口中的“工厂”,围绕效率展开研发,注重翻台率、降低时间损耗。而日餐里其他大单品如拉面、牛肉饭较少有这种模式,虽然出现了传送带烤肉、回转小火锅等,但形成有壁垒、有特点的商业模式仍需探索。

二、“失去的30年”重塑日本餐饮业

(一)萨莉亚的降本增效

“失去的30年”里,日本持续螺旋性通缩,餐饮企业通过降本增效生存。萨莉亚通过门店和供应链双向优化控制成本,如意大利面从干面到冷冻面再到鲜面,厨房面积和操作难度下降,出餐速度加快。同时,萨莉亚实现垂直供应链,自己研发生菜等单品,考虑上游操作成本,提高用户信赖感。

(二)降本增效的反思

日本30年降本增效虽让企业生存下来,但导致社会利润率下降,压榨上游和劳动者,使人们缺乏安全感和创造力,这不是唯一答案,降本增效有必要但不能过度。回转寿司在后台控制成本的同时,通过表演式的烟火气提升用户体验,如丸龟制面有现制过程,开放式厨房让用户感受到烟火气,且经济模型好,高峰期吞吐量大,能在有限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。

三、存量竞争里日餐创业的新产物

(一)Venturelink的兴衰

日本“失去的30年”诞生了类似中国滴灌通的Venturelink,它寻找有潜力成为全国连锁的餐饮品牌,通过植入技术和运营指导,授权给各地金主做加盟商并赚取抽成。但因社会中价值选址点位稀缺,新店利润率递减,加盟商和品牌方需求难以满足,加上银行等多方因素,最终破产,这警示过度金融杠杆运用会使供给饱和、收益率不达预期。

(二)餐饮创业的阶段化和分工化

日本餐饮大厂增长瓶颈催生了创业阶段化和分工化,年轻创业者负责从0到1创新餐厅,开到两三家店后卖给餐饮集团或授权开店。这与国内餐饮创业者大多想做大做强不同,日本因银行不愿给餐饮贷款、基金不投小餐饮品牌,人们没有高预期。如杨国福麻辣烫在日本的本土品牌七宝麻辣烫,靠套餐模式增加确定性和性价比,还做了药膳概念改良。

四、学习日本餐饮的借鉴与启示

(一)不能刻舟求剑

日本和中国餐饮行业差异大,菜系、供应链、人工等方面不同,日本模式基于其土壤,中国餐企不能盲目借鉴。但日本在标准化供应基础上给用户独特体验的“表演”值得学习,商家要在拼装式商业模式基础上平衡标准化与用户体验,找到卖点峰值。

(二)日本餐企在中国市场的优劣势

日本餐企到中国市场的强项是成本和效率优化以及表演式的烟火气,但弱项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成本增加,缺乏标准化运营手册,难以在非语言默契环境中开展业务,这限制了其出海。

(三)中国餐饮出海日本的建议

适合首站去日本试水的中国餐饮品牌是会表演、供应链简单、门店体验好的品牌。如杨国福麻辣烫因口味重、健康,在日本普通收入阶层受欢迎;M Stand精品咖啡以无包袱的饮品化咖啡吸引日本消费者。中国餐企出海日本要做好长期预期,接受利润率低但店铺稳定的特点,亲力亲为了解市场和用户,避免信息差风险。

作者: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© 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