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大公约数” 困局:中国电影的救赎不在情绪投机
日期:2025-09-09 14:40:48 / 人气:7
2025 年暑期档,中国电影以近 120 亿票房、三部豆瓣 8 分以上影片的成绩守住了 “基本盘”,但背后的隐忧却触目惊心:观影人次同比减少近 2 亿,平均上座率仅 6.9%,观众平均年龄从 2021 年的 27.7 岁升至 32.5 岁 —— 电影市场正在失去年轻观众,而行业却仍将 “成功” 归因于 “找到最大公约数”。这种依赖普适情绪、标签化内容的创作模式,看似能制造爆款,实则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,非但无法解决中国电影的深层危机,反而会将其推向更脆弱的境地。
一、“最大公约数” 的幻象:从票房狂欢到观众流失
“最大公约数” 被行业奉为圭臬,指代电影通过普适情感、包容价值观跨越年龄与圈层,吸引最广泛观众。但这一概念的盛行,恰恰掩盖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核心矛盾 ——影院正在失去其作为 “日常娱乐场景” 的属性,而并非 “没有拍出足够好的电影”。
(一)曾经的繁荣:基础设施与用户习惯的双重红利
2010 年后,中国电影的爆发式增长依赖两大红利:一是城市化推动影院下沉,三四五线城市银幕数量十年增长超十倍,让 “看电影” 成为触手可及的消费;二是在线票务平台的 9.9 元票补,将观影决策成本降至冰点,成功培养了上一代观众的消费习惯。彼时的《煎饼侠》《夏洛特烦恼》等影片,虽质量参差不齐,但凭借贴近生活的内容与密集的路演宣传,精准对接了新增观众的需求,形成了 “影院嵌入生活” 的繁荣景象。
(二)当下的困境:年轻观众流失与替代品冲击
2020-2022 年的影院停摆,成为市场转折的关键 ——00 后群体形成独立消费习惯的黄金期,“去影院” 被物理性从生活中剥离。这代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,习惯了短视频的互动性、游戏的沉浸感、短剧的即时性,而影院 “正襟危坐、单向接收” 的 “课堂式” 体验与之格格不入。更重要的是,电影的核心功能已被全面替代:短视频提供即时娱乐,家用投影与 3A 游戏挑战 “视觉奇观”,短剧填补情感需求,影院的不可替代性持续减弱。
(三)“最大公约数” 的假象:守住基本盘而非开拓新市场
今年暑期档的 “成功”,本质上是 “用更优质的内容留住了存量观众”,而非吸引了增量。《南京照相馆》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等影片的高口碑,仅能打动 32.5 岁以上的 “老观众”,却无法吸引习惯线上娱乐的年轻人。行业将其归因于 “找到最大公约数”,实则是混淆了 “存量维护” 与 “增量开拓” 的逻辑 —— 当观众平均年龄持续攀升,市场萎缩只是时间问题。
二、“最大公约数” 的弊端:情绪投机与生态失衡
为应对观众流失,行业将 “最大公约数” 异化为 “情绪标签化” 创作:通过捕捉社会焦虑、提炼网络热词,将电影打造成 “社交货币”,试图以话题度撬动票房。这种模式短期内能制造爆款,却埋下了三大隐患,加剧了行业的脆弱性。
(一)创作投机化:从 “表达” 到 “迎合” 的倒退
“最大公约数” 模式的核心是 “精准捕捉情绪”,而非 “真挚表达”。2023 年《消失的她》将 “恋爱脑”“PUA” 等热词与极端剧情结合,提炼出 “提防枕边人” 的情绪标签,成功引发全民讨论;《长安的荔枝》《年会不能停》则紧扣 “职场困境”,以 “牛马电影” 的定位收割中年观众的共鸣。但这种创作本质上是投机:一旦对情绪的判断出现偏差,便会引发反噬 ——《逆行人生》试图聚焦中年失业与外卖骑手,却因脱离现实的呈现方式遭遇口碑票房双扑,证明 “情绪迎合” 的风险极高。
(二)观众情感脱敏: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
高浓度情绪输出的泛滥,正在加速观众的 “情感疲劳”。就像嗜辣者需要不断加辣才能获得刺激,当市场充斥着 “狠狠共情”“极端冲突” 的影片时,观众对情感冲击的阈值会持续升高,最终陷入 “麻木”。近年来,“情绪电影” 的票房爆发力逐渐减弱,正是脱敏效应的体现 —— 行业误以为 “情绪不够强烈”,实则是 “过度消耗导致信任流失”。
(三)生态失衡:头部垄断与中等成本影片消亡
“最大公约数” 模式倒逼资源向头部集中:资本、人才、排片都涌向试图 “通吃所有观众” 的超级大片,而中等成本影片、类型片、艺术片则被边缘化。影院如同 “只卖榴莲千层的超市”,忽略了观众的多元需求 —— 喜欢动作片的观众找不到优质作品,关注小众题材的观众无处消费,最终导致市场结构单一化。更严重的是,头部项目 “不能输” 的压力,迫使创作者选择最保守的 “安全牌”,避免创新尝试,进一步扼杀了行业的造血能力。
三、中国电影的真正危机:失去不可替代性与价值锚点
“最大公约数” 模式无法解决的深层问题,是电影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锚点 ——当电影在 “娱乐性”“情感性”“奇观性” 上均无不可替代性时,观众流失便成为必然。行业的核心矛盾并非 “没有找到普适情感”,而是 “没有重建影院的独特吸引力”。
(一)成本与回报的失衡:观影性价比持续降低
票补时代结束后,四五十元的票价成为常态,观众还需投入 2-3 小时不可分割的时间;而产出端却充满不确定性 —— 大量公式化、空洞化的影片消耗着观众信任。当 “付出确定成本,博取不确定回报” 成为常态,理性消费者自然会转向短视频、游戏等 “低成本、高确定” 的娱乐方式。
(二)本体价值的迷失:从 “光影艺术” 到 “话题工具” 的堕落
“最大公约数” 模式将电影的 “话题价值” 置于 “本体价值” 之上:故事逻辑让位于情绪冲突,人物塑造让位于金句传播,镜头语言让位于名场面制造。《封神 2》被吐槽 “特效不如《黑神话・悟空》”,本质上是电影放弃了对 “电影化表达” 的探索,转而在 “视觉奇观” 上与游戏硬拼,最终失去了自身的艺术属性。
(三)对 “差异化” 的忽视:误读对手的成功逻辑
行业误以为短视频、短剧的成功是 “满足了最大公约数”,实则恰恰相反 —— 这些领域的爆发在于 “精准满足细分需求”:短剧的 “老年人爽文”、游戏的 “硬核玩家向”、短视频的 “垂类兴趣”,均是抓住了电影未覆盖的小众市场。中国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,追求 “通吃所有人”,最终在 “差异化竞争” 中彻底掉队。
四、破局方向:放弃 “最大公约数”,重建独特价值与多元生态
中国电影的救赎,不在于更精准地捕捉 “最大公约数”,而在于放弃情绪投机,回归电影本质,重建影院的不可替代性与行业的多元生态。
(一)聚焦 “垂直深耕”,打造不可替代的影院体验
电影的核心优势在于 “沉浸式叙事” 与 “集体观影仪式感”,而非 “情绪共鸣”。《捕风捉影》的成功证明,扎扎实实拍好一部老派动作片,通过镜头语言、节奏把控营造沉浸感,同样能获得市场认可;《南京照相馆》对历史题材的微观叙事创新,展现了电影在 “深度表达” 上的独特价值。未来的创作应聚焦 “垂直领域”:或深耕类型片的艺术表达,或探索纪录片的影院化,或开发适合集体观看的互动电影,让 “去影院” 成为 “无法线上替代” 的体验。
(二)扶持中等成本影片,构建 “多元超市” 式生态
健康的电影市场应像超市一样,既有 “榴莲千层” 式的爆款大片,也有 “牛肉干”“蔬菜” 式的中等成本影片、艺术片、类型片。行业需建立对中等成本项目的扶持机制:通过专项基金、排片倾斜、分线发行等方式,为小众题材提供生存空间。例如,针对年轻观众开发青春类型片,针对家庭观众制作轻喜剧,针对文艺爱好者引入艺术电影,以 “多元供给” 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,而非寄希望于 “一部电影打动所有人”。
(三)链接年轻观众,重建 “影院与生活的关联”
要吸引 00 后等年轻群体,需打破 “影院 = 看电影” 的单一认知,将其打造为 “社交与文化空间”:例如,举办电影主题展映、导演见面会、影迷沙龙等活动,将影院与年轻人的 “社交需求” 绑定;开发 “电影 + 游戏”“电影 + 剧本杀” 的跨界体验,结合其兴趣点设计消费场景;推出 “学生专场”“深夜场” 等差异化排片,降低年轻观众的观影门槛。
(四)回归创作本质,剥离 “话题依赖”
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 “好故事、好人物、好表达”,而非 “好话题”。创作者应摒弃 “情绪标签化” 思维,从 “迎合市场” 转向 “表达自我”—— 就像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 “职场共鸣”,更在于对小人物的细腻刻画与真诚关怀。只有当电影重新成为 “表达人性、探索世界” 的艺术载体,才能真正重建观众的信任。
五、总结
“最大公约数” 救不了中国电影,因为它解决的是 “如何用话题留住存量观众”,而非 “如何重建影院的不可替代性”。中国电影的危机,本质上是 “价值锚点的迷失”—— 当它放弃了艺术表达、多元生态与独特体验,转而在 “情绪投机”“话题制造” 的赛道上与短视频、短剧竞争时,便注定陷入被动。行业的真正救赎,在于放弃 “通吃所有人” 的幻想,回归 “垂直深耕、多元共生” 的逻辑,让电影重新成为 “无法被替代的光影艺术”,而非 “社交平台的话题素材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吸引年轻观众回流,让影院重新嵌入新一代人的生活,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。
作者: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
新闻资讯 News
- 全球最大的体育赛事盗播网站,死...09-09
- 品牌代理公司角色变迁:in - hou...09-09
- “最大公约数” 困局:中国电影的...09-09
- 张倩的 AI 投资逻辑:为什么 A...09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