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医:会议多,考核密,后继无人

日期:2025-10-04 14:43:25 / 人气:14



陕西J镇乡村医疗资源覆盖情况

陕西J镇下辖15个村,人口差异较大,分为1200 - 2000人、2000 - 3000人、3000 - 4000人三个梯度。村医数量差异不明显,大多村医务室有2 - 3名村医,仅两个村因人口和后备力量问题各有一名村医。村医年龄跨度大,40 - 49岁、50 - 59岁、60岁以上分别约占29%、58%和13%,中老年村医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主力军。

村医的工作实践与角色定位

• 工作内容与角色:在国家深化医改背景下,村医需具备全科临床知识,工作分为治疗和预防两个层面。作为医生,承担常见病、多发病诊疗等基础医疗服务;作为行政条线末端,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,受上级乡镇卫生院监督管理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十三项,服务人群广泛、项目繁多,村医常需扮演多重角色,这对他们提出考验,且需不断学习提升。

• 健康“守门人”与“哨兵”:村医是农村医疗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践行者和居民健康“守卫者”。他们需将国家资源辐射到基层,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,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。同时,村医与村庄紧密嵌入,体现为身体在地化、关系在地化和利益在地化。其收入由基本工资和各类补贴构成,基本医疗服务补助中诊疗费是主要收入来源,基本卫生服务补助实际落实金额与政策有差距,且村医还承担一定行政工作。此外,村医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维护者,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居民健康,降低疾病致贫和社会矛盾风险。

• 村医的核心职责与工作要求:村医作为国家医疗资源下沉的桥梁,核心职责是将有限资源辐射基层,为家庭和个人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。这需要了解基层群众健康情况,通过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,提供基本公卫服务并做好记录。同时,村医需承担行政工作,如参加乡镇例会和迎检工作。

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的困境

• 村医被迫卷入“行政内卷化”

    ◦ 繁重的监督留痕:行政内卷化表现为各部门和工作人员为完成上级指令和考核,进行过度内部竞争和形式化运作。村医被要求在各项工作中详细记录和报告,如十三项中心工作,每个环节都要留痕,包括纸质版记录、电子系统填报和拍照上传。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在文字工作上,还使村医为应对抽检挤占工作时间准备材料。监督留痕背后,国家一是为规避医疗责任风险,二是确保基层服务提供,但过多要求使村医无法及时为村民提供有效医疗服务。

    ◦ 频繁的参会任务:村医除坐班看诊和开展公卫项目外,每月需服从镇安排,三次前往镇上参加妇幼工作、传染病防控等常态化会议以及送报表。会议内容多为形式化重复,频繁开会成为村医负担,挤压了其下村提供服务的时间和精力。

• 考核指标过密,消解村医工作积极性:考核本是激励村医的手段,但目前过于密集和不合理的考核指标给村医带来巨大压力,消耗其工作积极性,易引发职业倦怠。考核指标分门别类,涵盖服务质量、完成率和服务满意度等方面。例如,服务质量考核包括诊疗准确率等,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有预防接种率等,群众满意度通过县级电话抽查。案例中,村医因死亡人数统计与系统测算不符被扣分,因孕妇未接电话需提供纸质说明,这些形式化和教条化要求浪费村医时间,使其中心工作偏移,治病救人目标被挤压,工作积极性降低。

• 村医面临无人可继的局面:以J镇为例,40 - 50岁村医在职人数占比不到30%,全镇无40岁以下村医,在职村医岗位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。这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:一是村医非正式编制,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稳定性不如公务员和事业编;二是村医待遇保障不足,收入依赖政府转移支付和微薄看诊收入,且与繁重考核挂钩,影响工作积极性;三是村医工作场域和服务面向农村,医疗资源有限,缺乏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,业务水平难提升,职称晋升渠道狭窄,职业发展空间有限,与年轻人职业发展期望差距大。

小结

农村医疗卫生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畅通对农村居民健康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。村医作为关键环节的坚守者,面临行政内卷、考核压力、后继无人等困境,这些问题影响村医工作积极性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,甚至与村庄实际情况相悖。因此,破解村医困境需各级政府、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,尊重农村实际情况和村医工作规律,从优化行政任务分配、完善考核机制、提升村医待遇与职业发展保障等方面入手,为村医营造良好工作环境,保障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末梢畅通。

作者: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© 杏耀注册登录测速平台 版权所有